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甲状腺滤泡状癌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努尔波勒, 马平, 诸玮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33-23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4
    摘要 (3162) HTML (1) PDF (2087 KB)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FTC)的超声及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选择2019年6月15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南京市高淳人医院超声科诊断的17例FTC患者,总结其超声、组织病理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术后基因检测结果的特征。

    结果

    17例患者病灶长径为(31.23±15.44)mm。超声检查示所有患者肿块回声不均匀,均无微小钙化灶;76.47%(13/17)患者的超声学特点表现为肿块最大径大于25 mm,88.24%(15/17)的患者肿块可见血流信号,且其中70.59%(12/17)患者肿块内血流信号稀疏,82.35%(14/17)的患者肿块未见周围声晕;患者病灶弹性成像评分为(2.53±0.76)分。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所有病例的肿块都侵犯到了包膜及包膜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为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阳性,降钙素阴性。9例患者进行FNAC后基因突变检测,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BRAF)突变检测均为阴性,其中6例患者进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突变检测,有5例为阳性。

    结论

    术后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FTC的金标准,FNAC术联合分子标志物TERT的检测有助于提高FTC的术前诊断率。

  • 2.
    耳后淋巴结内涎腺透明细胞型嗜酸性腺瘤的诊断学特征
    毛高才, 张建波, 袁一方, 毛小波, 戴慧勇, 王哲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61-265.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9
    摘要 (2518) HTML (4) PDF (1822 KB) (1)
    目的

    探讨耳后淋巴结内涎腺透明细胞型嗜酸性腺瘤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1日联勤保障部队第928医院五官科收治的1例耳后淋巴结内涎腺透明细胞型嗜酸性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断学特征。

    结果

    患者女性,15岁,3年前发现左耳后肿物,约"花生米"大小,后增大至"鹌鹑蛋"大小;查体发现左耳后皮下触及一肿物,质地中等,边界清,活动度一般。彩超提示左侧耳后实性占位,大小约3.3 cm×2.8 cm,边界清,内回声不匀,双侧腮腺及甲状腺未见异常。胸腹部CT检查均未见异常。左耳后肿物摘除术中见肿物位于耳后皮下淋巴结群位置,距离左侧腮腺约0.5 cm。术后病理大体检查示肿物大小4.0 cm×3.2 cm×2.6 cm,表面灰红及黄白色,不规整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切面灰黄灰白,质偏软。HE染色示纤维包膜内主要为腺泡状密集增生的嗜酸性上皮细胞、透明细胞及泡沫样细胞,包膜边缘可见残余的淋巴组织间隙;瘤细胞核中位,核仁及核分裂象少见,胞质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广谱型细胞角蛋白(CK)阳性,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HCK)少量阳性,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LCK)阳性,P63、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 (Vimentin)、肾细胞癌标记物(RCC)、甲状腺球蛋白(TG)、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胚抗原(CEA)、Dog-1蛋白(Dog-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糖类抗原125(CA125)、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均阴性,Ki-67核蛋白(Ki-67)阳性率1%~2%。病理诊断为左耳后淋巴结内涎腺透明细胞型嗜酸性腺瘤。

    结论

    耳后淋巴结内可发生嗜酸性腺瘤,其发生可能与淋巴结内涎腺异位有关;与涎腺内原发嗜酸性腺瘤相比,呈年轻化特点,并有透明细胞变特征;该肿瘤的诊断需紧密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鉴别排除。

  • 3.
    痛风患者第一跖趾关节超声征象与临床疼痛的相关性分析
    杜梅霞, 闫萌萌, 肖丽珊, 张芳芳, 姜彩云, 赵诚, 姚国栋, 宁春平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31-37.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5
    摘要 (1728) HTML (0) PDF (2367 KB) (5)
    目的

    探讨超声征象评估痛风患者第一跖趾关节临床疼痛程度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科就诊的109例痛风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分为4组:无疼痛组(n=25)、轻度疼痛组(n=25)、中度疼痛组(n=31)、重度疼痛组(n=28)。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疼痛程度与超声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ICC组内相关系数进行医师间超声图像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结果

    109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62±14.91)岁。4组患者之间临床分期(χ2=76.31,P<0.01)、痛风石检出例数(χ2=14.39,P<0.01)、痛风石数量(H=55.39,P<0.01)、滑膜内血流信号评分(H=15.49,P<0.01)、痛风石内血流信号评分(H=11.26,P<0.05)、超声血流总分(H=20.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滑膜血流信号(r=0.30,P<0.01)、痛风石内血流信号(r=0.35,P<0.01)、超声血流总分(r=0.43,P<0.01)均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客观地评估痛风患者的疼痛,滑膜及痛风石内血流信号与患者的疼痛程度密切相关,在超声报告中提示血流信号分级对痛风患者的精准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 4.
    基于深度学习构建结直肠息肉诊断自动分类模型
    陈健, 张子豪, 卢勇达, 夏开建, 王甘红, 刘罗杰, 徐晓丹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9-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2
    摘要 (1320) HTML (0) PDF (4593 KB) (1)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诊断自动分类模型的构建。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苏州市3个内镜中心的不同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下的结肠镜图像957张(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537张,常熟市中医院359张,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1张),依据病理结果分为正常组、增生性息肉组和腺瘤性息肉组。利用DenseNet-121、EfficientNet、resnet101和resnet50 4种卷积神经网络(CNN)框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评估其与经验不同的内镜医师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度、F1值和读片时间。

    结果

    EfficientNet在4个模型中最为优越,准确率0.961,召回率0.968,精确度0.959,F1值0.962,在读图用时方面,所有模型完成图像自动诊断任务的平均时间为(4.08±0.63)s,远快于内镜医师所需的平均时间[(291.10±17.6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2,P<0.01)。将EfficientNet预训练模型经迁移学习后的模型命名为"EffiPolyNet",其在腺瘤性息肉上有少量误分类,但准确率达0.90,AUC为0.98。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可视化揭示了腺瘤性和增生性息肉间部分语义特征重叠,解释了模型的误分类。利用梯度加权分类激活映射(Grad-CAM)和沙普利可加性解释(SHAP),揭示了模型决策中的关键图像区域和特征的相对重要性。

    结论

    EffiPolypNet模型在多种IEE技术的结直肠息肉性质分类中表现出色,为结肠镜光学诊断提供了高效且可靠的支持。

  • 5.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诊断易损斑块的价值
    王林源, 熊鑫, 杨坤, 邓勇志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1
    摘要 (1320) HTML (0) PDF (3637 KB) (1)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易损斑块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接受CCTA检查的93例CAD患者资料,共95个非钙化斑块,其中包括43个易损斑块,52个稳定斑块。以8∶2的比例随机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n=76)及测试集(n=19)。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系数法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回归选择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同时,根据临床资料建立临床模型。结合临床因素和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性能。

    结果

    最终筛选出13个具有非零系数的最优特征。结合Radscore和临床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1.000,0.922,敏感度为1.000,1.000,特异度为1.000,0.800,准确度为1.000,0.89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比临床模型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结合临床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影像组学列线图能够准确、客观地鉴别诊断易损斑块,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可用于指导临床决策。

  • 6.
    狼疮肾炎无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郭芳芳, 李珉珉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71-275.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11
    摘要 (889) HTML (3) PDF (994 KB) (1)

    狼疮肾炎(LN)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的并发症,是造成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新型的无创生物标志物对LN的动态诊断和活动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对来源于血液及尿液的蛋白质类、细胞因子类及细胞外囊泡相关微小RNA等无创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LN的诊断、疾病活动度监测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思路。

  • 7.
    早孕期胎儿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超声诊断学特征
    邹艳丽, 栾文杰, 王淑娟, 刘亚琴, 初桂芝, 李松洋, 王好玲, 张锦婷, 姜鑫, 栾泽东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27-2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3
    摘要 (806) HTML (1) PDF (1784 KB) (2)
    目的

    探讨早孕期胎儿右位主动脉弓(RAA)的产前超声诊断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7月于莱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行早孕期胎儿规范化超声检查并经随访证实的12例RAA胎儿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胎儿RAA早孕期超声诊断学特征。

    结果

    12例RAA胎儿中8例为孤立性RAA,4例合并其他心内、外畸形。3例行遗传学检查,2例正常,1例为22q11微缺失。在三血管气管切面(3VT)上12例胎儿RAA表现为主动脉弓位于气管的右侧,9例动脉导管弓与主动脉弓间距增大,9例RAA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与左位动脉导管形成"U"形血管环。3例RAA合并头臂动脉镜像分支(1例伴动脉导管缺如,1例伴左位动脉导管,1例伴右位动脉导管)未形成血管环,在3VT切面上2例表现为单一动脉弓(主动脉弓),1例表现为右"V"形征。在非标准左心室流出道切面(LVOT)上11例表现为胎儿主动脉升部与弓部夹角增大。12例中4例引产后经病理解剖证实,8例经中孕期及产后超声心动图证实。

    结论

    胎儿RAA在早孕期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特征,掌握RAA的产前声像图特征,对早期检出和诊断胎儿RAA有重要意义。

  • 8.
    永存正中动脉并正中神经双支变异的超声诊断特征分析
    王洪军, 李朝密, 张恒, 刘鲲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44-24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6
    摘要 (803) HTML (1) PDF (2218 KB) (3)
    目的

    探讨永存正中动脉并正中神经双支变异的超声诊断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的7例永存正中动脉并正中神经双支变异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图像特征,其中3例手术确诊,总结永存正中动脉并正中神经双支变异的超声诊断学特征。

    结果

    7例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前臂或腕部疼痛不适,常伴有桡侧手指麻木。超声诊断特征为前臂可显示异常搏动的管状无回声,与正中神经伴行,正中神经变异为两支束状的低回声,有独立的高回声神经外膜,二者并行进入腕管,腕管可见正中神经卡压,卡压处前后径1.6 mm~1.9 mm,近端正中神经肿胀增粗,前后径增大至2.8 mm~3.5 mm。3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正中神经肿胀,前臂段分为两支,与永存正中动脉伴行进入腕管,腕管内正中神经可见不同程度卡压。

    结论

    超声检查永存正中动脉并正中神经双支变异有明确的诊断学特征,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9.
    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林立荣, 郝洪军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2): 116-119.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9
    摘要 (799) HTML (0) PDF (2121 KB) (3)
    目的

    探讨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DPPX)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血清抗DPPX抗体阳性患者的既往及现有临床资料,总结抗DPPX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性,53岁,因"右眼渐进性失明10 d"入院。眼科查体示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3.0 mm,右侧4.0 mm,右侧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右眼无光感,左眼0.4;眼底、黄斑区及眼底荧光造影未见异常;右眼视诱发未引出。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新发梗死及占位性病变;动态脑电图大致正常;血清抗DPPX抗体++(1∶20滴度稀释),其他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抗体均阴性;脑脊液余项检查大致正常。住院期间给予营养神经治疗,住院6 d后下方视野有所恢复,有光感。出院诊断为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既往于2018年3月8日因左侧肢体肌力减弱住院治疗,左侧肢体肌力为4级,左上肢痛觉减退,余查体阴性。头颅MRI未见新发梗死;颈部MRI示颈5/6水平髓内占位,诊断为星形细胞瘤,未予特殊治疗,自行康复锻炼,2020年3月左侧肢体肌力及感觉均完全恢复正常。

    结论

    本例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以偏侧肢体肌力减弱起病,且两次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自行缓解情况,进一步证明该病可能存在自限性。

  • 10.
    早孕期羊膜带综合征产前超声诊断分析
    初桂芝, 王淑娟, 栾文杰, 郭桂敏, 官春霞, 武晓峰, 李松洋, 王好玲, 栾泽东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57-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9
    摘要 (781) HTML (3) PDF (1749 KB) (2)
    目的

    探讨早孕期羊膜带综合征(ABS)胎儿的产前超声诊断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7日于莱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行产前超声检查并经引产证实的1例13+6周ABS胎儿的产前超声资料,并复习文献。

    结果

    早孕期ABS超声表现为胎儿左上肢及双足活动受限,右上肢缺如,羊膜腔内探及多条纤细的线状羊膜带回声及与之相连的片状羊膜回声,羊膜带线状回声分别与左手指及双足趾末端相连。

    结论

    掌握ABS的产前超声诊断学特征,可提高其产前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 11.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于乾雪, 廖学梅, 孙龙龙, 范梦莹, 蒋明超, 孟慧, 李瑞基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83-2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13
    摘要 (781) HTML (1) PDF (1633 KB) (3)

    卵巢早衰(POF)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因卵巢功能衰竭所致的提前闭经,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线粒体作为重要细胞器,不仅具有供能作用,还参与细胞分化、信息传递和凋亡等各种生命活动,其功能障碍与POF发生有关。笔者主要从线粒体能量代谢失衡、线粒体钙代谢失衡、线粒体DNA突变及线粒体动力学改变4个方面综述线粒体异常对POF的影响,并通过总结该疾病的相关机制,对POF的治疗方案作出相应见解及未来展望。

  • 12.
    高血压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清钾及低钾血症与心电图左心室肥大的关系
    王梦卉, 王梦茹, 骆秦, 朱晴, 李南方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18-24.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3
    摘要 (770) HTML (0) PDF (877 KB) (4)
    目的

    在高血压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中明确血清钾、低钾血症与心电图左心室肥大(ECG-LVH)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规范进行PA筛查并完善血钾、心电图检查的1 107例高血压患者,确诊PA患者17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或PA患者血清钾、低钾血症与ECG-LVH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钾或低钾血症筛查ECG-LVH风险的准确性。

    结果

    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清钾(OR=0.482,P=0.033)、低钾血症(OR=1.819,P=0.033)独立于血压、肾素活性、醛固酮/肾素等指标与ECG-LVH相关;在PA患者中,血清钾(OR=0.070,P=0.004)、低钾血症(OR=6.472,P=0.007)独立于收缩压与ECG-LVH相关。血清钾筛查高血压或PA患者ECG-LVH的AUC为0.607及0.784,PA患者血钾<3.28 mmol/L时,筛查ECG-LVH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及89.6%。

    结论

    高血压或PA患者,血清钾、低钾血症与ECG-LVH独立相关;特别在PA患者中,低钾血症与心肌肥厚有关。

  • 13.
    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合并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轩欢欢, 刘凤麟, 李伟, 李自普, 贾宝俊, 王金菊, 满宜刚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2): 95-10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5
    摘要 (769) HTML (0) PDF (1609 KB) (4)
    目的

    探讨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合并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的诊断学特征。

    方法

    分析2022年5月25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内科收治的1例合并RESLES的KDS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KDSS合并RESLES的诊断学特征。

    结果

    患儿男,11岁,头晕、发热2 d,谵妄1次。入院时血压正常,颈部淋巴结肿大,颈抵抗阳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升高,血钠水平降低。入院后予抗感染、营养神经等治疗;第3天出现球结膜充血、皮疹、草莓舌、口唇红、手足硬肿等川崎病(KD)相关症状,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稍低T1稍高T2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提示RESLES;第4天出现低血压,同时超声示心脏左室壁整体运动幅度略减低、多浆膜腔积液,考虑KDSS,予多巴酚丁胺升血压、糖皮质激素抗炎及液体治疗后,休克纠正,KD相关症状10 d内渐消失;第14天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影消失。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文献,共检索到14篇文献,其中外文期刊12篇,中文期刊2篇;共报道19例患儿,其中仅2例为国内病例,而明确报道出现低血压者共1例。

    结论

    KD合并RESLES儿童少见,临床症状多样且不典型,胼胝体损伤具有可逆性,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水平及给予患儿早期规范的治疗。

  • 14.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与左肾周血肿的超声造影诊断特征
    王昕禹, 赵国政, 徐娟, 刘淑萍, 李利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39-24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5
    摘要 (744) HTML (1) PDF (2454 KB) (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与左肾周血肿的超声造影诊断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6日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与左肾周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超声造影在内漏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患者男性,54岁,因"间断胸闷气短不适1年,加重1周"入院。2年前因发现腹主动脉瘤,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常规超声示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内可见支架回声,彩色多普勒示瘤体内红蓝相间的涡流信号;左肾肾周低回声包块,彩色多普勒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示左肾周包块未见明显微泡进入,于腹主动脉支架上端左外侧壁周边可见微泡进入血管周边包块上半部内,并于右外侧壁返入支架内。超声提示:左肾周血肿,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瘤体内可见活动性渗漏(Ⅰa型内漏)。腹部CT示动脉瘤处壁间血肿形成,腹膜后左肾后方包裹性积液(考虑为血肿),支架位置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

    结论

    对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患者,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术后的内漏部位,可弥补常规超声的缺点以及增强CT无法动态监测的不足,为内漏的诊断提供准确而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孟丽君, 宋芹, 邵莉, 李健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38-4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6
    摘要 (691) HTML (0) PDF (1065 KB)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21例活动期SLE患者,根据有无肺动脉高压分为PH组(n=57)与无PH组(n=64),检测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患者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LE发生PH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SLE患者PH的预测价值。

    结果

    PH组与无PH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H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79.88(71.31,86.60)%]、CD8T淋巴细胞水平[44.61(32.02,59.61)%]高于无PH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75.24(66.19,81.60)%]、CD8T淋巴细胞水平[33.17(26.57,40.42)%],PH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31.33(21.25,41.50)%]、CD4/CD8[0.67(0.45,1.17)]低于无PH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40.03(29.95,51.26)%]、CD4/CD8比值[1.25(0.84,1.6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3.73,3.15,4.03;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r=-0.297)、CD4/CD8(r=-0.357)呈负相关(均P<0.05),与CD8T淋巴细胞水平(r=0.316)呈正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8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OR=1.108,P<0.01)是发生PH的危险因素,CD4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OR=0.092,P<0.01)是发生PH的保护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CD8以及联合检测预测SLE合并PH的AUC分别为0.605、0.666、0.697、0.713、0.794,均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均P<0.05),其中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项。

    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与SLE合并PH相关,其对于病情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对临床诊治和疾病预后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6.
    利奈唑胺致黑毛舌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王昊, 明倩文, 王斌, 卢太坤, 张海宁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54-2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8
    摘要 (660) HTML (1) PDF (3224 KB) (2)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致黑毛舌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6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例细菌性脑膜炎(不除外结核)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黑毛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利奈唑胺致黑毛舌的可能机制、临床诊断学特征及防治策略。

    结果

    患者女性,37岁,因"头痛、发热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不除外结核)。对患者行利奈唑胺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应用利奈唑胺18 d后患者舌背变为黑色,23 d后出现明显的毛发样改变,期间患者自觉舌背有异物感。停用利奈唑胺30 d后,患者舌背黑色舌苔完全消退,口腔异常感觉消失。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患者服用利奈唑胺后黑毛舌出现的中位时间为14.0(12.0,21.0)d,病情好转停药后黑毛舌消失的平均时间为(13.4±6.6)d。黑毛舌的主要表现是舌背出现丝状乳头的伸长和肥大,呈棕色或黑色改变,在排除微生物感染的前提下,其诊断主要依赖视诊观察,在停药及消除危险因素后黑毛舌消失。

    结论

    黑毛舌可能与利奈唑胺用药相关,临床可以通过舌丝状乳头的伸长和肥大及舌背棕黑色变色等特征进行观察诊断。

  • 17.
    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交流技能学中的应用
    李新华, 罗依, 袁颖, 黄颖, 徐美华, 吴静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17-221.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3.04.001
    摘要 (585) HTML (1) PDF (1440 KB) (3)
    目的

    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在交流技能学教学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技能中心接受交流技能学课程的中南大学2019级临床专业、麻醉专业、口腔专业医学生228人,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效果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选取以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技能中心接受交流技能学课程传统教学(线下)方式的中南大学2017级临床专业、麻醉专业、口腔专业医学生187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学生期末交流技能学课程成绩,并分析2019级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结果。

    结果

    接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授课的学生成绩及获得优秀(>90分)的学生比例[(91.34±7.76)分,90.35%(206/228)]高于接受传统线下教学授课的学生成绩及获得优秀的学生比例[(85.26±6.38)分,83.42%(15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χ2=4.03;均P<0.05)。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82.89%(189/228)医学生认为增加了线上学习的模块,可方便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有65.79% (150/228) 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学习资源更丰富。但有89.47%(204/228)学生认为实践练习的机会不够。课堂角色扮演(85.53%,195/228)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

    结论

    交流技能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和教学效果。

  • 18.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
    郭方明, 赵明俐, 颜凡辉, 刘萌萌, 王阳, 赵英杰, 刘远航, 张艳芬, 詹景冬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2): 73-79.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2.001
    摘要 (552) HTML (0) PDF (918 KB) (3)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CAG),且造影后对靶血管行OCT检查并确诊斑块侵蚀导致的60例AMI患者,根据罪犯病变是否存在分层,将患者分为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n=28)和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n=32)。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血管用药史、临床生化指标、CAG和OCT特征。

    结果

    60例斑块侵蚀引起的AMI患者中,分层斑块发生侵蚀28例,占46.67%。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38±0.27)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38±0.24)%]明显高于非分层斑块侵蚀患者[(2.42±0.15)mmol/L,(6.00±0.5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3.23;均P<0.05)。CAG示,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罪犯血管更多见于冠脉左前降支[18/28(64.29%),12/32(37.50%)]、病变长度更长[(28.64±4.38)mm,(15.23±4.32)mm]、病变更复杂(B2/C型)[16/28(57.14%),8/32(25.00%)](χ2=4.29,t=11.92,χ2=6.43;均P<0.05)。OCT示,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纤维帽更薄[(91.78±7.89)μm,(120.89±7.18)μm]、脂质斑块弧度更大[(270.21±59.89)°,(206.58±58.61 )°]、最小管腔面积更小[(1.25±0.21)mm2,(1.77±0.24)mm2]、面积狭窄率更高[(88.38±9.56)%,(76.45±8.38)%](t=14.96,2.48,8.87,2.56;均P<0.05)。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薄纤维帽斑块[20/28(71.43%),14/32(43.75%)]、胆固醇结晶[15/28(53.57%),8/32(25.00%)]、巨噬细胞浸润[19/28(67.86%),12/32(37.50%)]、滋养血管[8/28(28.57%),2/32(6.25%)]、血栓负荷[25/28(89.29%),21/32(65.63%)]比例均较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更多,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5.16,5.51,3.87,4.67;均P<0.05)。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相比,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植入支架长度更长[(30.00±5.64)mm,(18.00±7.42)mm]、更多的支架膨胀不全[14/28(50.00%),8/32(25.00%)]、更多的支架贴壁不良[12/28(42.86%),6/32(18.75%)]、植入支架后需要更大的球囊后扩张[22/28(78.57%),10/32(31.25%)]、支架植入后更高的后扩张压力[(18.00±2.68)atm,(14.00±2.46)atm](1 atm=101.3 kPa)(t=9.32,χ2=4.02,3.87,4.25,t=2.47;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累计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为靶血管血运重建,分别为1例和2例,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2/28,7.14%)高于非分层斑块发生侵蚀组(1/32,3.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

    结论

    分层斑块侵蚀与病变特征及患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OCT在评估分层斑块侵蚀AMI患者PCI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提供个体化治疗指导。

  • 19.
    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严锦阳, 谢天佑, 王一州, 冯慧敏, 陈丽灵, 张涛, 朱蓓, 裴小华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61-6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10
    摘要 (543) HTML (0) PDF (808 KB) (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培养中已开展多年,受到全国医学院校重视。PBL采取"圆桌会议"模式,就某一案例开展深入的讨论,既锻炼和提高了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处理临床问题及医患关系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PBL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课程定位不高、评价体系不够量化、案例质量参差不齐等。笔者结合目前教学实际,分享师生的思考和建议。

  • 20.
    胶原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中的研究进展
    姜晓宇, 付迪, 陈雪英, 申程, 甘立军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4, 12 (01): 25-3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24.01.004
    摘要 (490) HTML (0) PDF (911 KB) (1)

    心肌胶原是构成心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维持心脏结构和心肌细胞功能的完整性,并在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变化和心脏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此探讨胶原蛋白成分在心肌梗死后承担的功能十分必要。心肌胶原受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以及多种调控分子影响,不同类型胶原在心脏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以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在心肌梗死后大部分心肌胶原表达升高,也有部分胶原,比如Ⅴ型胶原因消耗比例下降,进而导致瘢痕面积增大,因此,适合的胶原比例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前提。笔者就心肌胶原的功能、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的变化、调控心肌胶原变化的机制以及对心肌胶原可产生影响的药物研究进行综述。

阅读排行

更多